师德教育 | 我院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讲授“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专题报告
10月14日下午,我院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开展题为《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主题报告。来自珠海校区16个兄弟院系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共计24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我院党委郝雅娟书记主持报告会。
王庭槐教授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的心路历程三方面进行报告。王庭槐教授认为,面对时代的变化,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要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严格遵守新时代大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目标,练好教学基本功,重视“三基、三严、三早” 的培养,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要有学术胸怀并保持独立精神。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谋大局、应变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好普及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唯有创新才是教育的发展之路。王庭槐教授回顾了自己从教三十八年的教学心路历程,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的初心和使命。他表示,有真的学术,才有好的教育。教育的初心就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老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是火把的接力人。教师是一个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为师者当不忘初心,不存杂念,在为别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因燃起的烛光而相映生辉。
郝雅娟书记总结时提出,王庭槐教授不忘初心,38年坚守教学一线,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始终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和思考,是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正如罗俊校长提出的,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合格的教师,更要努力成长为优秀、卓越的教师。
王庭槐教授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生理学”负责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长期坚持开展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主持“构建‘三早’医学教育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曾四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六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教师感想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这是每一位教师熟知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王庭槐教授的讲座中特别提到了,备课除了大家熟悉的备教师(充分阅读教学参考书),备课件(准备授课材料),还要特别注意到备学生。也就是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课堂期待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使课堂授课不是单方面的讲授,而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共同学习。
回望自己在中大的教学实践,尚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备课,并进行长期持续的课堂积累,实现从教师(Teacher)到导师(Tutor)转化。也只有到达导师的境界,引导学生的思辨,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经常提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真正融合。我想,这是每一位青年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高扬 副教授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教师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王教授用他三十八年的教学经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给我们青年一代教师指明了践行的方向。王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大学教师站在教育工作最前沿,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和国家的需要,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创新理念,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真正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线上授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大学教师必须开拓创新,多想多实践,不断深化教师职能,更新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王教授指出两者并不冲突。对于中山大学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反馈于教学,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不断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大学教师是崇高的职业,能够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杰出的大学教师将会是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范磊 副教授
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师风师德教育的主题报告,听王庭槐教授分享了从事教师三十八年来对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的认识和体会。王教授娓娓道来了如何站稳三尺讲台,如何备好一门课、上好一门课,如何平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如何做到教研相长。虽然才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但对我,一名刚入职的新人,触动却很大,正好为我拨开了当前的迷茫云雾。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应该充满热忱,在教书育人上倾注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持之以恒。二是,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让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洪思慧 副教授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互相激励的一句话。但什么才叫做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扪心自问,我此前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理解,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有幸聆听了王庭槐教授的报告,王庭槐教授结合时代发展和个人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教师,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对新时代合格的大学教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不断随着变化发展,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在教学目标上,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教学培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功利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求得平衡。而在教学方式上,也要顺应时代,结合科学技术探索并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如在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技术,线上教学成为了主要教学方式,这也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不同时代的人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会带上时代的烙印,而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不能由始至终一成不变。
——李林虎 副教授
教育的初心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是火把的接力人。教师不仅仅是去教授学生知识,更是以身作则去给学生以导向。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限定在教授学生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从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方面面给学生树立一套准则。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所能获得信息丰度的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定位、关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生会对老师的教育模式、专业权威提出挑战。这不是个坏事情,时代发展迅速,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能指导出一个能与自己在专业领域相互争锋,犹有过之的学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李恩坤 博士后
非常有幸能够聆听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的主题报告。整场报告干货满满,王教授从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讲起,讲到了新时代下教育的目标、挑战,以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两点让我非常触动:第一点是教育形式。他提到最好的教育形式是连接式教育(connection education),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事物背后的原因,甚至能把相关概念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流程式教育(procedure education),教会学生一个方法,学生就死守着这个方法,不断解题,但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也让同学们成为解题高手,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更不用说提出好问题了。第二点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能够让一个人长久地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踏踏实实,心无旁骛?现在有了答案,就是爱。放在教书育人上,就是对学生的爱,放在科研创新上,就是对事业的爱,放在家人朋友上,就是对他人的爱。当然,也要好好爱自己,保持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走得快,可能需要一时的激情,但要走得久,一定是爱,是无私,是奉献。
——温世喆 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