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宣传 |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2019年7月11日-7月15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名校的18名优秀大学生参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一起回顾本次夏令营的精彩!
开营
7月12日上午的开营仪式上,林伟鹏院长代表学院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表示欢迎,简介我院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人才培养等概况,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以及未来规划。
在学院各科研团队的介绍中,杨山清教授从师资、事业、平台、文化四个方面简介天琴中心团队,重点讲解了天琴计划的核心技术、需要引进的各路人才,提出搞科研要“努力抢占制高点”;天文学系主任黄志琦教授介绍了学院宇宙学、恒星星系、引力波物理三个属于天文研究方向的师资力量,重点提到学院天文方向的学术报告每周都会举办一到两期,以及天文团队指导本科生科研所取得的成果;理论物理团队的罗峰副教授则向大家介绍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有宇宙学、引力理论与场论、中高能核物理、强子物理和粒子物理等方面内容;李朝红教授、朱峰副教授分别从定位、现状和规划等方面介绍了量子工程与精密测量方向、量子信息和测控方向的师资力量和研究工作;何振辉教授重点简介空间科学技术方向的工作,大家欢迎同学们加入物理与天文学院。
导师见面会
根据科研方向,导师见面会分别在学院红楼两个会议室同时进行。老师们自我介绍后,同学们就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积极向老师提问咨询。
有同学问,做科研时如果遇到艰难险阻该如何应对?叶贤基教授回复“搞科研的人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就退却,就算是做到一半被叫停也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自由交流环节中,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参观实验室
7月12日下午,营员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分别前往量子信息与测控实验室、量子工程与精密测量实验室参观。
鹿博副研究员、韩成银博士后先介绍了他们在量子工程与精密测量实验室主要进行的工作——围绕人工量子体系,面向量子科学前沿,结合国家对精密测量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与地方量子传感器件产业的发展;在研究多体量子效应的刻画与调控的同时探索量子模拟与量子精密测量的实验实现与潜在应用。老师们带领营员参观了超冷铷原子、冷离子、超冷锶原子等实验装置,并讲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营员们认真倾听,不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李佳明研究员、王钊副研究员则带营员们参观了量子信息与测控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器材,告诉大家这里有许多实验器材都是团队成员亲手制作和搭建的。李佳明老师讲解研究原子分子光物理的原理和意义,鼓励营员们“不要被技术限制想象力”;王钊副研究员向营员们播放视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囚禁离子和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的原理。
优秀研究生分享交流会
7月12日晚上,优秀研究生分享交流会在学院红楼17栋举行。八位来自不同科研团队的优秀研究生与营员们齐聚一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
营员就考研、推免保研面试、研究生平时的主要工作等咨询研究生们,各位研究生学长也尽自己所了解的解答。研究生们分享了自己在珠海校区学习生活的感受、科研工作的体会。现场气氛轻松愉悦,时不时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名师讲坛
7月13日,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名师系列讲坛拉开序幕。黄志琦教授做主题为“暗能量”的讲座。他通过简明易懂的物理图像向营员们介绍了21世纪宇宙学的两朵乌云——“暗物质”以及“暗能量”。由于银河系外围的天体绕银河系转的速度比预计的快,科学家们猜想银河系外包围着暗物质晕,产生了“多出来的吸引力”。但暗物质到底是什么物质,物理学家们依然毫无头绪。黄志琦教授引入一个更加令科学家们头疼的东西——“暗能量”。这是为了解释宇宙加速膨胀而假设的“某种‘具有奇怪的负压强’的‘暗能量’”。暗能量的假设表明,宇宙中大概有70%是暗能量;这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待解的问题。黄教授列举了几种前沿的暗能量模型,并为营员们讲解了最新的结果。他还举例在科研中碰到的“好玩”的故事作为结尾,寓教于乐,第一讲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罗峰副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主题为“A taste of particle physics(一丁点儿粒子物理)”的讲座。他首先回顾了粒子物理的发展历史,围绕着标准模型,结合自己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工作经历,生动有趣地向营员们讲解了标准模型中各种粒子的特性、发现历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罗峰老师精美的PPT、视频和播放的“音乐版粒子物理介绍”,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给营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李朝红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是“Quantum world of ultracold atoms”。主要从如何冷却原子、为什么要研究超冷原子、如何基于超冷原子揭示和利用量子物理这三个方面讲解。李朝红教授介绍,冷却原子主要采取多普勒冷却、蒸发冷却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超冷原子不仅在量子科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而且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讲座中所需要的知识涉及到原子分子与光物理、量子科学、凝聚态物理、量子技术等众多学科,营员们虽然都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但在李朝红教授的耐心解答之下,大家对超冷原子大概的框架都有了一定的概念。
朱峰副教授 做题为“从光学频率梳到量子信息与测控”的讲座。他从最基础的激光原理开始讲起,引出频率梳的概念,继而讲解其数学原理,朱峰副教授由浅及深地讲授了实验中光学频率梳的原理及其应用,解答了营员在光学频率梳数学原理、物理图像上的疑惑。朱教授还讲解了离子阱的操作原理,运用简单的电磁学知识演算出必须通过旋转的方式囚禁离子的原因,结合囚禁离子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方面的运用向营员们展示了囚禁当中的离子链的运动图像。
叶贤基教授则重点介绍引力波、天琴计划。他从引力波的由来开始讲起,穿插几个关于LIGO首次发现引力波以及因引力波的探测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引力波的探测历史、引力波的种类以及探测引力波的重要性。他着重讲解了天琴计划探测引力波的主要原理、它与在地面的引力波探测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探测到引力波,只有将激光干涉仪送到太空中才能实现。各个方面实验精度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验仪器和核心技术都只能靠自己来做。叶老师谈到天琴计划的工作时十分感慨,“用一辈子做一件事和用三五年做一件事,真的不一样。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在造这个干涉仪,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有所收获。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是可以的,只要你找到值得你这样做的事情。”语毕,会议室中响起了连绵不绝的掌声。
学术沙龙
7月14日,夏令营的精彩活动继续。学术沙龙在黄志琦教授主持下进行,刘泱副研究员带来《费米原子的超冷气体和量子简并》报告;韩成银博士后讲解《基于自旋依赖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的精密重力测量》;天琴中心研究生颜浩做了《天琴计划检验质量惯性传感光读取》的报告;研究生苗海涛、方毓鸿、李彦、罗孝麟也分别做了天文方向的报告。
营员们全神贯注地听取报告的同时,积极地向学长们提问、交流,黄志琦教授也时不时进行补充,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
学院招生政策答疑交流会
在学院研究生招生政策答疑交流会上,营员们就中山大学的保研政策、国际联合项目等方面提出问题,学院党总支郝雅娟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张锦绣副院长都给予详细解答。郝雅娟书记还主动询问同学们的就读意愿和学习成绩情况等。
结营
7月14日下午,夏令营结营仪式在学院红楼举行。大家首先观看了由志愿者们精心制作的本次夏令营活动视频,让大家看到了四天的活动,收获满满。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廖玉颖同学代表营员发言,她表示自己在夏令营中收获颇丰,认识到自身的短处,也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对物理与天文学院的老师、师兄以及志愿者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党总支郝雅娟书记、张锦绣副院长为营员们颁发了结营证书。
郝雅娟书记最后致辞,她对营员们这几天参加夏令营的辛苦配合表示感谢,祝福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在科研道路上的兴趣,希望日后能在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见到各位营员。
为期四天的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结营,这是一个交流平台,碰撞着思维的电光火石;这是一场学术盛宴,聆听物理与天文科学;这是一段成长旅程,优秀的大学生们在老师和学长的热情耐心指引下科研道路越走越宽。
营员感想摘选
这是一段环绕在青山绿水中的学术旅程,一段难忘且收获颇丰的记忆,大至延拓引力波谱的“天琴”工程,小至实现量子计算的“超冷”原子,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夏令营通过会议报告与沙龙座谈等活动为营员们轻松愉快地讲述了学术知识,同时也使每一位营员接触到了从大国重器的精密与壮丽到每一位物理人的坚守与执着。
——于杨 (吉林大学)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历时四天的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夏令营落下帷幕。首先要衷心感谢中大物天学院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让我们能够有机会相识相伴,分享观点,碰撞思维;其次,要感谢一直全程陪伴着我们的志愿者们,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物天学院踏实严谨、开放共融的作风。另外,最感谢的是物天学院的老师们,热情地为我们释疑解难,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
——程起 (大连理工大学)
这是我今年参加的第四个夏令营,相比其他,这里接待的食宿都非常棒,几天与各位老师接触下来,演讲精彩绝伦的老师、和蔼可亲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好学校。
——吴俊 (华东师范大学)
一方面,夏令营安排了许多学术报告与导师交流会,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每个方向的具体细节,学到知识;另一方面,老师十分热情,使学生不会因为到了陌生的环境而感到紧张,从而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真正起到了夏令营的目的。
——朱虎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