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第173期:天体化学:从恒星形成到生命摇篮
星期四, 2020/01/09 - 15:00 to 16:00
主讲人 (Speaker):
冯思轶
主讲人单位 (Speaker's Institute):
台湾“中央”研究院
邀请人 (Invited by):
黄志琦
时间 (Time):
星期四, 2020/01/09 - 15:00 to 16:00
地点 (Location):
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7栋107 (Rm 107, Red House 17)
摘要 (Abstract):
在恒星形成的最初阶段,各种运动过程会密集压缩和加热周围的气体,驱动复杂的化学作用,包括热解化学反应、冰地壳升华和溅射。气态分子线现在显示出它们追踪几个恒星形成区域的化学历史的作用,这有助于解开动态过程。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将介绍我目前领导的两个多波长线测量项目。第一个项目的目标是低质量流出产生的激波区域,第二个项目的目标是70微米暗、密、冷, 具有L/M<Lsun/Msun和初始造星活动的区域的样本。利用IRAM-30m、NOEMA、JVLA和ALMA,我们揭示了这些来源的化学性质,例如硫磺储层、致密气体示踪剂的脱硫分化、PC级CO耗竭等。这些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了解恒星形成环境的初始条件和反馈。
主讲人简介 (Speaker's CV):
• 研究兴趣:恒星形成;原行星盘;天体化学 • 教育经历 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2011年9月-2015年2月 德国海德堡大学 & 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 专业: 物理与天文学 论文题目:高质量恒星形成区域的化学和动态子结构 天体物理学理学硕士 2008年9月-2011年6月 南京大学 专业:天体物理学 论文题目:利用Fermi实验对伽马射线爆发的研究 天文学理学学士 2004年9月-2008年6月 南京大学 专业:天体物理学 论文题目:GRB余辉X射线火焰的晚期内部冲击模型 • 工作经历 2017年至今 博士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 2015-2017年 博士后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国); 2013-2014年 访问学者——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美国); 2011-2015年 玛丽·居里基金预备科研人员;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