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161期:三十米望远镜计划及其科学需求和技术挑战
星期五, 2019/12/13 - 15:00 to 16:00
主讲人 (Speaker):
薛随建
主讲人单位 (Speaker's Institute):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邀请人 (Invited by):
马波
时间 (Time):
星期五, 2019/12/13 - 15:00 to 16:00
地点 (Location):
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7栋107 (Rm 107, Red House 17)
摘要 (Abstract):
三十米望远镜(Thirty-meter Telescope,简称TMT)指的是工作在0.31-28微米波段,集光口径为30米的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
TMT概念方案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由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和印度多国科研机构共同创立TMT International Observatory,LLC(TIO)这一非盈利公司机构,共同管理其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行。采用拼接镜面主动光学、自适应光学以及精密控制等先导高科技技术,TMT将把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30米光学口径衍射极限的程度,其强大的洞察宇宙的能力必将引发天文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探测宇宙第一代天体、理解黑洞的形成与生长、探察地外行星等前沿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性发现。
中国科技界已有强烈的共识,以实物贡献的形式,参与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天文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本世纪一次不可错过的机会,对我国天文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报告将着重介绍TMT望远镜核心科学案例及其技术研发的挑战和进展,并展望中国科技界在这一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将扮演的重要角色。
主讲人简介 (Speaker's CV):
薛随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96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8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RIKEN)和做博士后研究,1998-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办的北京天体物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0-2001年,在国家天文台BATC多色巡天研究团组任职副研究员;2002晋升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至今。 多年致力发展我国天文观测和研究手段,参与推动和领导多项国际天文科技合作计划,曾任国际平方公里阵(SKA)射电望远镜项目科学和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现任三十米望远镜国际天文台(TIO)理事、TMT中国项目部经理,以及东亚国际天文台(EAO)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