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专业(含强基计划)电子白皮书
一. 专业定位
物理与天文学院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整建制学院,是中山大学“深空、深海、深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深空”学科群,长期发展规划是“建设世界一流理科学院”。学院支撑了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和专业,与南校园的物理学院一起建设一流物理学专业。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物理学专业,教学上采用通识教育和精英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的方针,弘扬“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科研上以面向基础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将科研活动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物理学学科人才。
物理学(强基计划)作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已经从2020年开始招生,主要定位于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二. 培养目标
物理学专业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具备创造力和领导组织才能。注重物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实做能力;初步具备适合在物理学及应用物理学科进行科研、以及在尖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能力。其中一部分学生可在物理学领域继续深造,另一部分可进入其它相关学科领域学习和工作,他们都将有潜力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领军人物或中坚力量。
物理学(强基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与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识与宽广学术视野、创新思维与深厚科学素养的物理学拔尖人才,通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关键科学技术领域,打造未来的科学家,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三. 培养规格
物理学专业(含强基计划)本科学制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院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标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涵盖如下四个方面:基本素质培养(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
(一) 基本素质培养(通识教育)
1.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加强和提升;具备对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使学生接触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习形势政策、军事、管理等基础知识,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经过完整的学科概论和常识,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实践,使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3.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发展史,发展规律,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提高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二) 专业知识学习
1.物理学研究必须的数学工具,支撑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物理方法、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等。
2.基础物理学理论知识,支撑课程包括普通物理课: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
3.现代物理学核心知识,包括四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
4.物理学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荣誉课程。
5.物理实验技能课程: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
6.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方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
7.物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三) 综合能力培养
1.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严密的逻辑思维,充满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归纳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和提取知识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一定的编程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科学及技术问题的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4.清楚、有条理的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以及较强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有比较好的英语资料阅读能力,一定的专业应用听说能)。
5.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
6.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和协作意识,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 综合素质培养
1.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科学,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坚忍不拔,矢志不渝。
2.道德高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学术规范。
3.精勤进取: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4.身心和谐: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5.美劳兼修:具备美学基础和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体力劳动能力。
6.视野开阔: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7.乐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对于推陈出新怀有浓厚的兴趣,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四. 课程体系
物理学专业(含强基计划)课程设置,聚焦“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重视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
(1)通过公共必修课和选修通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文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
(2)通过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宽厚数理基础,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和物理学基本实验技能;通过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现代物理学核心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专业提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科研前沿,掌握开展专业科学研究的必要专业知识、专业实验技能、计算机编程和数值计算能力等。
专业课程除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外,还将提供《固体物理》、《计算物理》等具有清晰和明确的物理学专业“脸谱”课程。
(3)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做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通用软件使用能力,表达能力,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综合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4)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科学研究,了解国际动态、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情;道德高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精勤进取,身心和谐,美劳兼修,视野开阔,乐于创新。
物理学(强基计划)在教学中,遴选优质师资,单独开班进行授课。
五. 师资队伍
物理与天文学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引进多位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加盟,师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截止2022年9月,专任教师88人(含兼职教授1人),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57人。
六. 教学条件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是位于珠海校区的整建制学院,目前已经获批建设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天琴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教育部天琴前沿科学中心、广东省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这些重要的科研平台,都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
学院在高年级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引导本科生继续深造,使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积极投身于早期科研之中,引导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此外,学院成立了力学、统计物理、电磁学、量子物理、数理方法、理论物理、天文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精密测量物理、课程思政等十一个教研室,重新梳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本硕博贯通的体系建设,为学院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