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和天琴中心教职工第一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人:刘念 发布日期:2022-10-21

       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担当意识和党规党纪意识,拓宽创新发展的眼界和思路,6月19日,物理与天文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和天琴中心教职工第一党支部赴中国散裂中子源、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地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学院保密人员一同参与学习。

 

探究国之重器

感受科技魅力

 

       大家首先参观学习的是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下简称CSNS),一睹“国之重器”的风采。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科技办杨振副主任全程陪同讲解。教工党员一行人观看了CSNS宣传片、参观CSNS工程沙盘和直线隧道,听取杨振副主任对散裂中子源立项、建设历程、各个项目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与前景的详细讲解。这是我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装置,被喻为“超级显微镜”,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如何运动的科研装置,可带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医药、国防科研和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发展。教工党员们现场专门参观了我校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布局建设的国内首台具有中高能磁激发谱和声子谱探测能力的材料动力学性质研究谱仪,据了解将在今年投入使用。

 

       通过参观学习,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离不开强大的大科学装置,它能创造更高能量、更大密度、更短时间、更高强度等极限研究条件,帮助我们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家都对中国科技的进度和发展由衷感叹,并表示要珍惜千载难逢的科研机遇。

 

 

追随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随后,教工党员一行人来到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学习。东江纵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等主要领导带领下,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比,东江纵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知识分子较多,大学生多,文化水平较高。一个鲜明的佐证就是,这支队伍里有着200多名来自国立中山大学的指战员,如当时就读文学院教育系的曾生,后来成为了东江纵队司令员;当时就读于法学院政治系的杨康华,后来担任了东江纵队的政治部主任。

 

       教工党员们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参观了纪念馆的九个主题展厅。通过观看展览的大量文献资料、珍贵的革命历史图片与文物、电子沙盘、模拟场景和真实军用品,教工党员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东江纵队在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取得百花洞战斗胜利,成功营救受困于香港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虎口,安全护送到祖国的大后方,积极配合盟军对日作战,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等革命英雄事迹,及其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教工党员们还一同前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交通站旧址,了解了抗日游击队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等历史事件。

 

       通过参观学习,党员们深切感受到抗日的艰难困苦,感受到东江纵队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党性修养,激发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进一步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党员心得

 

       我们先后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和东江纵队纪念馆,两个地方代表中国不一样的历史阶段,也体现出来不一样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江纵队时期代表了80年前中国在日本帝国侵略过程中的抗争史,革命先辈为了将羸弱的中国拯救出来,知识分子自发组织成东江纵队,抵抗外敌,最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回头想想,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无法保证,科研更无从谈起,更别说像“中国散裂中子源”这种大科学装置了,参观完两地,让我体会到当今中国的强大,更让我感受到当今国内良好科研环境的来之不易。

 

——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 刘培亮 副教授

 

       作为国家 “十一五” 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散裂中子源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特别是 “瓶颈” 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他们怎么通过自己的研发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时,我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正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学者需要努力的目标!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东江纵队纪念馆。这是我第一次了解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年仅17岁的班长,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与其他几位年纪相仿的小同志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牺牲。而在班长的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一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书。这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作为党员,我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努力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

 

 ——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 李刚 副教授

 

       今天与学院及中心教职工党支部同志一起参观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参观过程中,当跟随杨副主任进入到装置内部的时候,一台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映入眼帘,设备结构之复杂、功能之完善、考虑之周全,且国产率高达96%,这些都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强盛的国力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天琴中心教职工第一党支部 薛超 副教授

 

       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中科院高能所主导的一个国之重器。简单来说,就是将质子加速到16亿电子伏特,并撞击钨靶,持续产生大量的中子源。有了中子源,就可以让它们和我们想要探测的物质(的原子核)碰撞,通过散射截面就可以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相当于高精度显微镜。中国是第四个拥有这一技术的国家,我深深地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十四五规划中,大科学装置还有二期工程,还可以做更多的科学实验。最让我惊喜的是,我们中山大学也有自己的一条探测器,作为中大人,我也深感骄傲与自豪。

       接着我们参观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纵队是我们抗日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司令员曾生是我们中大校友,从200人开始,一直将队伍壮大到上万人,有力地阻击了日寇的侵扰。有两个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从香港转移了八百名文化界重要人士,无一伤亡,其中就有茅盾、田汉。另一件事迹是,为美国提供了重要情报,间接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与洒热血的无数先烈,其中我们的中共党员革命先辈挺在前头,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赤心为民、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精神。

 

 ——天琴中心教职工第一党支部 温世喆 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