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第297期:星际放射性核素26A1的核合成问题

星期四,2022/11/24-15:00-16:00

稿件来源:彭秋和 发布人:chenyx625 编辑:珠海校区天琴中心2316会议室 发布日期:2022-11-24

主讲人 (Speaker): 彭秋和

主讲人单位 (Speaker's Institute): 南京大学

邀请人 (Invited by): 张鹏鸣

时间 (Time): 星期四,2022/11/24-15:00-16:00

地点 (Location): 珠海校区天琴中心2316会议室

摘要 (Abstract): 

       通过能量1.809MeV y-射线的观测,1984-1986年人们发现银河系的星际太空中存在大量放射性元素26A1 。它们是从什么天体产生和发射出来的? 在恒星内部它又是如何核合成产生的? 国际学术主流是从通常的碳、氮、氧循环的氢燃烧过程和氛-钠循环,镁-铝循环(反复地进行(p, y) )来进行,试图解释在内部温度较高的天体,例如,WR天体(内部温度达到八、九千万度),新星爆发和II型超新星爆发·..... 都可能会出现上述核反应链合成26A1。 

      1990-1992年间,我发现上述核反应链的途径的最后理论结果同天文观测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巨大矛盾:按照上述核反应链,虽然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元素26A1,但同时会产生明显量的放射性元素22Na和44Ti(44)。可是,在WR星和新星爆发时的光谱中并未观测到这两种元素的光谱线。对II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要产生明显过量的60Fe。
       我从核物理的大量数据堆中发现了另外一条可能有效的核反应过程:在Ia型和II型超新星爆发的高温过程中,14N和氧160碰撞热核反应可以直接合成26A1,同时放出粒子。虽然在核物理实验室中这个反应几率(反应截面) 很小,但是我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合作发现在超新星爆发温度下(能量远远低于核物理实验室),它的反应率并不低,
       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主讲人简介 (Speaker's CV): 

彭秋和,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全国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彭秋和教授的研究领域较广,主要致力于核天体物理学(包括高能天体物理)、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星系天文学的研究,是我国核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自1977年以来共发表代表性成果235篇,涉及核天体物理、高能天体物理、相对论天体物理、星系天文学和宇宙学五个领域的研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