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第359期:微纳光电材料及器件应用

星期三,2023 年 9 月 1 日15:00-16:00

稿件来源:杨先光 发布人:chenyx625 编辑:珠海校区瀚林 3 号楼B331会议室 发布日期:2023-09-01

主讲人 (Speaker): 杨先光

主讲人单位 (Speaker's Institute): 暨南大学

邀请人 (Invited by): 柯勇贯

时间 (Time): 星期三,2023 年 9 月 1 日15:00-16:00

地点 (Location): 珠海校区瀚林 3 号楼B331会议室

摘要 (Abstract): 

纳米线和量子点是国际上纳米科学前沿学科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前沿。聚焦纳米线和量子点两大前沿,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可以丰富微纳光电器件的研究空间和应用范围。这是因为纳米线和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催生出不同于它们独立个体原有性质的新奇光电特性。通过聚合物纳米线和胶体量子点有机结合,利用电致发光和光生伏特效应,研制发光二极管和光伏器件。正如美国科学院杨培东院士等展望的前景:“基于纳米线的光子集成回路中涵盖的多功能元器件,如光伏电池、光波导、光电探测器、激光和发光二极管等将在微流系统和细胞界面等关键领域发挥潜在应用价值。特别是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兼具有机材料的可溶液加工特点和无机材料优异的光电性能,具有高吸收系数、长的激子扩散距离、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其光电器件表现出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柔性性能优异、光电性能突出等特点。不同于二维薄膜体系,光子在一维纳米纤维中受到两个维度上的空间限制,只允许光子沿纳米纤维的轴向进行传输,展现出更紧凑的光子结构和更强的光场限制。报告人所属团队长期致力于微纳光学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其中“用于功能化集成的微型光子器件基础研究”获 2015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李宝军)。在前期纳米线光源、光波导、光调制器、光波长转换器、光探测器等基础上,本报告通过对量子点掺杂聚合物纳米线的拉制制备、光学和电学特性以及光电转换和电光转换机理的研究,探索量子点掺杂聚合物纳米线在发射光、传导光、调制光、探测光、转换光和光生伏特等新型微纳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制出基于量子点和纳米线的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原型器件,为柔性多功能微纳光电器件与集成回路的发展提供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主讲人简介 (Speaker's CV): 

杨先光,暨南大学,副教授。 2008 年-2012 年就读于中山大学。 2012 年本科毕业,被保送进入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李宝军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2016 年 12 月博士提前半年毕业,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引进计划,全职加入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2019 年 10 月晋升为副教授,研究方向:低维光电材料及器件应用。长期围绕零维量子点、一维纳米线、二维纳米片开展光发射、光传导、光探测的应用基础研究,成功研制微纳光源、光波导、光探测器等原型器件。这些微型化器件具有尺寸小、功耗低等突出优势,为光电集成、光子芯片注入了活力。
相关工作获科技成果登记 3 项(其中 2 项分别为第一/第二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6件 (其中 3 件为第一发明人),在显示、照明、探测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第一/通讯作者在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ACS Photonics、 Nanophotonics、 Nanoscale 和 JPCL 等中科院一区或 TOP 期刊发表论文 16 篇;与合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Advanced Materials 等发表 12 篇论文。论文被美英法德日等数十个国家共百余个科研机构的院士及科 研人员引用近千次, H-index 为 19, i10-index 为 26。
应邀出任期刊《Nanomaterials》(影响因子 5.3)客座编辑;应邀为英国 Intech 和德国Springer 出版社撰写学术专著 3 章。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20 余次,其中邀请报告 10 次(包括中国光学会学术年会邀请报告 5 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共 7 项, 经费累计达 200 万。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3/16)、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5/20)、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

image-20231011174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