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第385期:“黑洞”问题、超新星爆发和宇宙热大爆炸的物理机制
星期二,2023/10/31-15:00-16:00
主讲人 (Speaker): 彭秋和
主讲人单位 (Speaker's Institute): 南京大学天文系
邀请人 (Invited by): 张鹏鸣
时间 (Time): 星期二,2023/10/31-15:00-16:00
地点 (Location): 珠海校区瀚林3号B331会议室
摘要 (Abstract):
1.2013年天文学家在银心附近发现了反常强的径向磁场。它同2001年我们在ApJL上的论文<含磁单极超巨质量的活动星系核模型>中的(排它性)理论预言在定量上是相一致。它可能具有两个重大意义:
1)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模型是非物理的。
2)它是(粒子物理学预言的)磁单极存在的强烈天文观测证据。
2.对于其他类星体与活动星系核的黑洞模型进行全面挑战 (重点)
关于类星体与AGN的中心黑洞质量的问题 (关键问题)
3. 磁单极驱爆超新星爆发
从磁单极空间流量的估算和磁单极催化核子衰变(RC效应)作为新的能源这两个观念出发,我们简单地获得了星体的RC光度(即通过磁单极催化核子衰变的反应产生的能量产生率)公式。它不仅可以统一地解释各类超新星(II型、Ib型、Ic型和超亮超新星以及弱爆发或暗爆发超新星)爆发和γ暴的爆发机制,并且可以合理地解释地球核心的热能源、以及合理地解释为什么从未观测到过表面温度低于3000K的白矮星(表明白矮星内部需要的热能来源)的物理原因。还可以解释Fermi γ射线暴监测(GBM)卫星探测到的短γ暴事件同2015年9月LIGO引力波亊件GW150914可能成协的亊件。
我们的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天体物理学界无法解决的各类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问题,而且得出了大质量和超大质量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天体不是黑洞,而是一种新型的大质量中子星(这完全修改了流行的现有观念)。由此,还可以解释Fermi γ射线暴监测(GBM)卫星探测到的 短γ暴事件同2015年9月LIGO引力波亊件GW150914可能成协的亊件。
4. 磁单极驱爆宇宙热大爆炸物理机制
最后,我们利用磁单极催化核子衰变(RC效应)作为能源,提出它是宇宙热大爆炸的物理机制,由此提出整个宇宙演化模型:膨胀与收缩交替的震荡模型:
宇宙热大爆炸→宇宙膨胀→宇宙膨胀逐渐停止→宇宙引力收缩→宇宙引力坍缩→(与超亮超新星爆发机制类似)宇宙热大爆炸
主讲人简介 (Speaker's CV):
彭秋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任教。在北京大学教书十八年后,1978年调至南京大学任教。1988—1995年曾连续两届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1979—2011年连续八届当选“全国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彭秋和教授的研究领域较广,主要致力于核天体物理学(包括高能天体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的研究。在核天体物理学领域中,彭秋和研究的课题涉及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爆发机制、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AGB星内重元素核合成与星际放射性元素(例如26Al)的天体起源等问题。此外,通过四处奔波与讲学,彭秋和教授为在我国创建和开展核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作了大量宣传和学术组织工作。他曾应邀在北京、上海、兰州我国几个主要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核物理研究所以及台湾清华大学核物理研究所多次讲学,是我国核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